《易氏祖先易国有易氏与鲜虞国、中山国不同一脉》
《易氏祖先易国有易氏与鲜虞国、中山国不同一脉》
整理者:广东佛冈易宗权
一、易氏祖先易国有易氏来历:【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所生次子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山海经》载帝舜三妃九子三女)-戏(有易氏)】:《山海经 大荒东经》:“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殷王族第八代王亥托‘有易、河伯’共同为亥养牛。有易杀王亥,取走仆牛。西晋郭璞《山海经》注释中引古书《竹书纪年》: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緜臣也。” 。西晋郭璞注曰:“言有易本与河伯友善。上甲微殷之贤王,假师以义伐罪,故河伯不得不助灭之。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潜化而出,化为摇民国。”。有易潜走了后,就建立一个摇民国,以打猎养殖为生。《山海经 大海东经》又说:“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易’。也就是说,有易是帝舜之后。最新出土的《尚书 保训篇》(放在清华大学):文王说:‘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贞易氏’一词(《甲编》2475)。‘贞’就是占卜的用词,就是占卜王亥有易之事。关于甲骨文中的“易氏”,丁山在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2475之外,又补充有《殷虚文字乙编》4537一条,其刻辞为“易入廿”。
《伏羲-黄帝-昌意-有易氏-易姓一脉相承》:
根据有易氏的历史经王国维先生考订后渐为世人所知,在上古史诗《天问》中还保存有有易氏的资料——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即"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其真实意思是:商汤依靠与有易氏的婚姻联盟,厚赂有易军队参加伐夏战争,取道(征伐)"韦、顾、昆吾"而诛灭夏桀。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史料已湮没于北方儒书,而完整地保存在《天问》中,弥足珍贵。
机 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领 域:
考古;
关键词:
《天问》; 汤; 有易氏; 联盟;
易水之名,则源於约5000年前居住在河两岸的商族有易氏部落。《山海经·大荒东经》:"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仆"字即"卜",意为占卜。古时占卜用龟甲和牛胛骨作工具,上面刻上文字叫"甲骨文",殷商民族和有易氏部落善占卜,用于占卜用的牛叫仆牛。由此可见,有易氏之易字应源于《易经》的易字。
商族一系,始于帝喾、简狄,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契定为商族第一代首领。简狄为有娀氏之女,有娀、有狄、有扈经历代学者论证均指上古时同一个部落有易国,简狄之时,有易国为黄河之北易水附近的一个显赫而强盛的部落。远古太昊伏羲氏时期,女娲所居凤州,被洪水淹没,秦岭太白山太白族人帮助太昊、女娲重建凤城,并助凤族将鸡驯化为家禽,使雄鸡鸣晨,报晓四方,与天边“启明星”对应,出太白金星传说。女娲时期为母系氏族社会,以玄鸟为图腾,后太白族西陵氏嫘祖与黄帝结合,生长子少昊,次子昌意,其后皆有天下。少昊依靠母系氏族力量,广筑鸟图腾之瑶台,得其母嫘祖一系“瑶台之国”母系力量的支持而称王,继承黄帝大位,以母系“瑶台之国”为中心统服四方,建“少昊之国”。昌意未绍承大位,黄帝死后脱离母系氏族力量,凭借其父黄帝势力而居西戎,建“安息国”,后北迁中原建“昌意城”。昌意之子颛顼依靠男权父系黄帝势力与“瑶台之国”母系抗衡,历经磨难终得天下,继承少昊之位。此其中源自女娲凤州传至嫘祖的“瑶台国”,即为帝喾时期的“有娀国”,王亥时期的“有易国”。《楚辞·离骚》载:“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楚辞·天问》载:“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均在表现“有娀”居瑶台之地和有娀国母系力量为世人所想攀附。自黄帝之后,以鸟图腾为信奉的母系氏族始终在支持少昊至帝喾一脉,故而作为帝颛顼之后裔的楚人屈原深怀不满,发“凤凰即受诒兮,恐高辛之先于我”,深叹“瑶台国”有娀氏之女简狄嫁于高辛氏帝喾,无缘于本族有易氏部落,之后商假借河伯灭有易,有易潜出,有易后裔商朝初迁雍州传公元前1193年易正数代传公元前643年易牙聘为齐国齐桓公大夫<生四子子孙形成易氏济阳堂>易牙因政变失败逃到楚国做御厨再传公元前479年易甲再传公元前347年出生的易尚仕齐大夫到公元前295年被秦国迁放太原子孙形成易氏太原堂……
二、鲜虞来历(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所生次子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鲜虞)不是"夷狄",是诸夏国。中山国也是诸夏国.鲜虞并不是中山国。《国语 郑语篇》: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三、战国易水中山国来历:(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所生长子玄器(少昊)→侨极→帝喾-→帝尧……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中山国)是周王室的亲族建立的。
附注:《晋书 志四》:“自孔甲之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矣......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而太昊、黄帝之后,唐虞侯伯犹存。......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知其所居,鲁、邾、郑、宋、纪、卫、西<豸虎>、莒、齐、陈、杞、蔡、邢、郕、晋、薛、许、邓、秦、曹、楚、随、黄、梁、虞、郧、小邾、徐、燕、鄀、麋、舒、庸、郯、莱、吴、越、有穷、三苗、瓜州、有虞、东<豸虎>、共、宿、申、夷、向、南燕、滕、凡、戴、息、郜、芮、魏、淳于、谷、巴、州、蓼、罗、赖、牟、葛、谭、萧、遂、滑、权、鄣、霍、耿、江、冀、弦、道、柏、微、鄫、厉、项、密、任、须句、颛臾、顿、管、雍、毕、丰、邘、应、蒋、茅、胙、夔、介、焦、沈、六、巢、根牟、唐、黎、郇瑕、寒、有鬲、斟灌、斟寻、过、有过、戈、逼阳、邿、铸、豕韦、唐杜、杨、豳、郐、观、扈、邳、胡、黎、大庭、骀、岐、邶、锺吾、浦姑、昆吾、房、密须、甲父、鄅、桐、亳、韩、赵。三十一国尽亡其处,祭、极、荀、贾、贰、轸、绞、于余丘、阳、箕、英氏、毛、聃、莘、逼、封父、仍、有仍、崇、鄟、庸、姺、奄、商奄、褒姒、蓐、有缗、阙巩、飂、鬷、穷桑。蛮夷戎狄不在其间。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至于战国,遂有七王,韩、魏、赵、燕、齐、秦、楚。又有宋、卫、中山,不断如线......”。但是有的家门看到太原始祖名字叫易尚有个尚字就被误解为中山国末代王尚直系后裔,而且目前查证中山国末代王名字叫姬胜,不叫姬尚,所以易姓与中山国没有关系:中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相传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有关,是由国名而来的姓氏。据传中山国原在今河北正定一带,至战国时被魏国侵占,用以分封公子年的儿子尚。后来尚受封于此而被称为中尚,其后代因此而姓中。
四、辩误:
(1)易恺,是三国以后的人物,是魏国人,此魏国非春秋战国那个魏国.
(2)关于有扈氏。<史记 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很明显,有扈是大禹的后代,有扈氏并不是有易氏。况且有易是舜之后,舜与禹是同时期的人。
(3)易牙,这个不是他的"字",就是称呼,"易"就是他的"氏称",就是"易氏".一些说法认为,易牙是他的字为易牙,这个说法是错误
(4)有娀氏非有易氏。有易氏是舜之后。《史记•殷本纪》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帝喾在舜前面,那时候已经存在有娀氏了,有易氏是舜之后才产生的。
(5)有狄和‘夷狄’之‘狄’不是一回事情。有狄是一个氏族的名称。‘夷狄’的‘狄’是指北方穴居野人的统称。
(6)"氏族"的意思就是有着"氏号"的家族的意思.
早期的氏族,有的前面多带"有"字,象"有易氏",其实就是"易氏",《国语 周语》“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有吕’就是‘吕氏’,后期如代表人物如‘吕子牙’,秦相‘吕不韦’。
根据现在族谱,有易氏在周朝有代表人物是南仲,有说南仲起初是周的军职,说明曾担任过周的军位,也是目前记载周时期的祖先人物。
总结:易姓不是中山国末代王姬尚后裔,因为易姓后裔误解太原始迁祖易尚与中山国末代王姬尚同名字,据史料显示中山国末代王是姬胜,并且中山国是黄帝长子玄器世系周文王后裔建立的,可是我们易氏祖先是黄帝次子昌意世系舜帝九个儿子之中戏后裔形成易氏部落久居易水得易姓,中山国建立之前易姓巳经存在了。所以易姓祖先是易国的有易氏,不是鲜虞国,也不是中山国!

易氏济阳郡太原望状元第太原堂唐朝状元易重三十五世孙宗权字日月号
中乾